一、國外搶救、保護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主要以亞洲的日本、韓國,歐洲的法國、意大利等發達國家為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戰爭給各國人民的心理留下抹不了的創傷,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物質遺產和文化遺產遭到了戰爭浩劫的摧毀,人們十分迷惘地面對著戰爭帶來的毀滅和破壞。在戰后的重建過程中,幾乎整個歐洲都致力于興建公共住宅,在城區內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建設。大規模的住宅重建和開發建設,使大量的歷史環境有時一夜之間在城市中消失,于是人們的懷舊之情油然而升。戰爭對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造成的破壞無疑是十分嚴重的。在亞洲戰場,日本是戰爭發動國。戰爭結束后,日本國內通貨膨脹、賦稅加重。那些文化遺產的持有者們在社會的動蕩不安中,為了減輕來自生活的壓力,許多人不得不考慮放棄自己所持有的文物。文物販子見有利可圖,便乘機活躍起來,一些文物開始流向海外。戰后在日本國內發生的幾場大火對日本文化遺產的破壞更是毀滅性的。二戰中和戰后的那些天災人禍使人們逐漸萌生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
在保護什么,如何保護的問題上,經過人類不斷的探索、長期的實踐,最近世界各國在搶救、保護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又掌握了新的方式方法。
一)日本引入歐美等國保護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登錄制度
如果從明治30年(1897年)制定的《古社寺保護法》算起,日本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一個世紀以來,日本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一直采用指定制度。這種制度主要是由政府和專家進行的保護事業,實行的是局限于某一個時代某一種風格的"少數精品主義"和重點保護政策。20世紀80年代,日本實施了由國家組織的"民俗資料緊急調查"、"民俗文化分布調查"、"民謠緊急調查",舉行了全國民俗藝能大賽等。根據1983年統計,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的國內美術工藝品共9224件,其中國寶825件;指定重要文化財的歷代建筑物1960件,有國寶名銜的占了207件。到了1996年,日本國會通過的經新一輪修改的《文化財保護法》,主要引入了歐美等國保護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登錄制度。歐美等國對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采用登錄制度的保護方式,就是將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注冊、登記,通過登錄認定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格,確定它們的歷史文化價值,用一定的法律法規的條例加以約束,并通過大眾媒體公布于眾,進行輿論宣傳,提高大眾的保護意識,推動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日本正在積極推進"文化財登錄制度"。日本文化廳說,通過這種新的"文化財登錄制度",它有"保護10萬件歷史遺產"的決心。
現在登錄制度已是世界各國廣泛采用的保護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式,實踐證明它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也是采用登錄制度。
二)韓國對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開始走向商業化和旅游化
日本的文化同化政策和歐風美雨的滲透,在韓國前后差不多有70年的時間。為了張揚韓國的傳統文化遺產,1981年韓國政府精心組織,舉辦了為期一周的大型民俗活動"民族之風--1981"。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各種媒體進行了大規模的宣傳,許多優秀的民族民間民俗藝術能人脫穎而出。韓國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面,除了保護政策的有效實施和政府的大力運作,還得益于商業炒作和旅游業的參與。
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的進一步拓展,韓國資本的觸角也開始伸向這塊前景誘人的領域。商人們恨不得把被指定為韓國文化財和無形文化財的東西都開發成商品面具、戲裝、玩偶和文化財和無形文化財的書刊到處都有供應和銷售。在韓國地鐵站的廣告欄中,在外國游客服務中心里,在韓國產香煙的包裝盒上,甚至在韓國飛機的座背上,韓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種宣傳廣告隨處可見。在韓國,屬表演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經常在各大賓館為外國游客表演,各類文化財和無形文化財保有者在電視上露面,這些人都有一個出場的價目表。事實上,韓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早已商品化了。不過,你幾乎看不到小商小販們向游人大呼小叫地兜售商品的現象。韓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商品化已經引起了人們的不安,商品化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變成了規;⒛J交,表演藝術本身也成了一種商品,正在逐步失去韓國傳統文化原有的文化內涵。
另外一方面,韓國十分重視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來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同時通過現代觀光旅游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這是韓國旅游文化產業開發的主要目標。多姿多彩的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吸引游客的要旅游資源。韓國十分注意旅游地的選擇。首先韓國人把民俗村的活動組織得有聲有色,成了很受歡迎的旅游地。在漢城城南有一個古代民俗村。一進民俗村,村口擺放著韓、中、英、日四種文字的介紹。進入村內,可以看到李朝時期先民們的衣食住行、建筑景觀和祭祀活動。宗廟的祭祀典禮被韓國指定為第55號重要無形文化財;祭祀時所演奏的音樂被韓國指定為第1號重要無形文化財。每年春、秋兩季,韓國民俗村的主辦者和旅游部門的官員想盡各種辦法招徠非韓國的游客,韓國國家級的表演團體為外國游客表演韓國傳統文化。韓國還十分注重以民俗節和祭祀活動來吸引游客。像被國家指定為"重要無形文化財第13號"的江陵端午祭和祭日演出的假面戲年年在當地舉辦盛大的旅游活動,吸引了國內國際百萬人次參與和觀光,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為巨大的文化產業,發展了當地的經濟。為了吸引外來游客,那些被韓國指定為國家級文化財的表演者,隨時隨地都會被搬上"舞臺",每天都要忙著去不同的演出場地趕場。韓國的農樂樂團一天每隔一小時就要演出一場。久而久之,韓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有者們的表演逐漸變成了純商業性的演出。這種情況也引起了人們的擔心,恐怕韓國傳統文化表演將會失去它原有的文化意義和應有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