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是一個90后留學生遍布世界各地的時代。愛闖愛寫的大一學生朱潔,飄洋過海到英國,成為這留學軍團中的一員,向大家講述逐漸展開的新生活。
在中國剛進初中時,英語老師要每個學生起個英文名。我坐在當時最常見的笨重電腦前,上網(wǎng)看著那以開頭字母從A到Z排列的、一串串陌生的字母組合,看到C的時候就已經(jīng)頭暈眼花,于是隨便選了個短短的“Cathy”。后來才發(fā)現(xiàn),Cathy不過是Catherine的昵稱,也就是說它并不算是個正式的英文名。而讀了《呼嘯山莊》后,我就更加想要找機會換一個英文名了。
出國留學就是這樣一個換名字的大好機會。留學生中有很多沒有沿用自己小學、初中使用的英文名。畢竟Tom、Ann這樣的名字,如果與本名沒有太大聯(lián)系,只是小時候因為好讀且不會拼錯而起,長大了就容易覺得它透著當年的幼稚無知。趁著來到一個全新的環(huán)境,趕緊換一個更炫、更酷的英文名。
只是我高中留學去的是新加坡。原本以為那個與西方十分接軌的國家里一定人人都有英文名,沒想到并非如此。很多新加坡華族學生是只有中文名的,大多數(shù)場合寫成拼音的形式。不少名字還起得如詩如畫,女生名里有得是“婷”、“茜”“佳”,男生名里則常見“翔”、“偉”、“杰”。偶爾甚至能見識到現(xiàn)今中國年輕人名中不常見的字眼,比如“珩”、“琇”、“葆”,讓人頗為驚嘆。
后來了解了新加坡社會,明白了老一代新加坡華人大多是從中國移民過去,對當年的祖國保有一份浪漫主義情思??梢韵胂笠恍┰谥腥A文化的新加坡老先生給家中小輩取名時,老學究般斟酌再三的樣子。我在新加坡最好的當?shù)嘏笥训拿?,居然是長輩千里迢迢深入中國腹地,在某個古老神秘的廟里求來的。從人名中窺得的社會歷史文化,及其與中國文化的關(guān)聯(lián),讓我嘆為觀止。
當然,也有不少新加坡人有英文名。畢竟經(jīng)歷過英國人長期的統(tǒng)治,一些相當西化的家庭,或是虔誠基督教徒,會給孩子起英文名。一些中式家庭里的孩子在長大過程中,對西方文化著迷,或是長期接受西式教育,也會給自己起個英文名。不過即便是這些人也一定會保留著他們的華文名字,雖然他們可能只能拼出拼音,寫不出華文字來。
所以在新加坡的幾年里,我反倒一次也沒有用過英文名。我很高興大家對我的本名如此容易接受,也很高興不會從名字上就顯得與本地人千差萬別。
然而大學到了英國這個徹徹底底的英語國家、西方社會之后,起一個英文名似乎就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了,至少可以避免名字被讀錯的尷尬。斟酌再三后,我決定啟用Juliet這個英文名。
之所以起這么個英文名,原因有三。一是它從讀音上與我的中文名拼音相近,從字形上則與我姓、名倒置的中文名拼音相仿。二是雖然莎翁筆下的朱麗葉也是個悲劇人物,她所象征的是浪漫和無私的愛,而非《呼嘯山莊》里的凱瑟琳那瘋狂與自私的愛。三是這個名字好記。根據(jù)心理學理論,人們更容易記住能夠讓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的名字。Juliet這名字因為一部著名戲劇家喻戶曉,而現(xiàn)實生活中卻少有重名,因此既為人熟知又獨特。
事實證明這個名字的確好記。來到英國與人自我介紹時,基本上真是講一次別人就不會忘記。只有一面之交的人,一個月之后再見還能喊出這個名字來。
正式開學后,每科的第一節(jié)課上,老師都會點個名,然后問大家有沒有“preferred name”(希望別人稱呼自己的名字),大家紛紛會給出昵稱、英文名等等,讓老師把它們記在學生的本名旁邊。我每次在老師初次點名時都會非常非常仔細地聽著,點到我時,常常見到老師臉上浮現(xiàn)出對發(fā)音不確定的神情,眉毛一挑,然后張大眼睛四處看看。這年頭英國課堂里的亞裔學生多了,其中很多已是西方社會的第二代移民或是幾國混血,說不定有著相當英倫的名字。老師看到貌似是亞洲的名字時,很難根據(jù)臉孔對號入座。他們會嘗試性地、略帶含糊地說:“Jie?”我就會舉起手來表示是我,然后說一句“You can call me Juliet.”(你可以叫我Juliet。)
只是說出這句話時,心里還是會有種淡淡的失落?;蛟S忽然換了一個新名字,自己也是需要時間適應的吧?;蛟S要靠一個原本不屬于自己的名字來開啟無障礙的交流,總是有些不甘心的吧。
但是有一天,我與Academic Advisor(相當于學生的個人輔導員)見面時,我習慣性地自我介紹道:“I’m Jie Zhu, you can call me Juliet”時,老師打斷我說:“May I listen to your Chinese name again?”(我能再聽你說一遍你的中文名嗎?)
我有些驚奇、有些感動地重復給他聽。這位來自德國的博士一遍一遍地跟我說著,臉上帶著德國人特有的嚴謹和認真,直到發(fā)音準確無誤為止。然后他簡單地對我說了一句:“You don’t have to give in to the surrounding culture too easily.”(你不一定要這么輕易地向周圍文化投降。)
這一句話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腦海里。從此之后我注意將自己的中文名講得更大聲一些。對于那些交往較深的英國人,我會引導他們了解我中文名字的意思。我相信一段時間之后,很多人也會記住我的中文名的。
對于像我這樣大學才真正走進西方社會的留學生來說,身體里還是亞洲魂、中國魂。起個英文名是件挺好的事兒,這是一種融入西方社會、方便與歐美人交往的嘗試。問題在于,要讓英文名在多大程度上代替本名呢?有誰不希望自己的本名也能為金發(fā)碧眼的同學老師所熟知?
我又想起了新加坡這個承接中英社會里的一個例子:當年一位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新加坡華人從英國回到祖國,決心投身于民族獨立大業(yè)之中,為了真正回歸本地文化、代表本地人民,放下了跟了自己三十年的英文名Harry。多年后,李光耀的大名響徹世界政壇。
表面上,英文名在西方社會更容易被人很快地記住,本名則更貼近祖國社會的人心??墒情L久地來看,在任何地方立足靠得還是實力和內(nèi)涵,而它們來源于真正的自己。目前看來,對于我和一大批用著英文名的留學生而言,在西方國家生活時間還不長,因此本名才是真我。這是考卷上的名字、護照上的名字、父母起的名字。不過將來會怎樣呢?
說出自己的名字,回答了“我是誰?”在不同的名字間作選擇,則回答了“我更愿意是誰?”這是個看似微小的問題,其實值得在潛意識里尋找自我認同的留學生們深思。
以上信息來源英國留學中介優(yōu)越教育:
優(yōu)越教育中國區(qū)官方網(wǎng)站 //bjhtjs.com
優(yōu)越教育全球官方網(wǎng)站 //www.peinternational.co.uk
優(yōu)越教育美國留學網(wǎng)站 //bjhtjs.com/us
優(yōu)越教育澳新加留學網(wǎng)站 //aoxinjia.peccn.com
相關(guān)留學咨詢,請趕快撥打400-666-1553(中國大陸), 0044(0)203 206 1211(英國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