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英國最正統的教育,一定是貴族公學教育。根據1868年法案,政府最初只承認七所公學,外加兩所非寄宿學校(Merchant Taylor和St Paul),這九所學校被合稱為貴族公學。這九所里當時最著名的既不是是哈羅公學也不是伊頓公學,而是拉格比。拉格比當時還聯合了其他幾所學校形成了一派叫Rugby group的學校(成員包括哈羅,溫切斯特等)來表明自己的地位,幾年后,伊頓為了與之抗衡而形成了另一派叫Eton group的學校。至今,伊頓校歌中仍有一句是“雖然拉格比比我們更聰明”(Real耿直)……
今天先為大家介紹這個比伊頓聰明的“拉格比公學”和另一所同樣頂級的又最有少女心的“威斯敏斯特公學”,并且看看中國留學生在這些頂級公學中的親身體驗是怎樣的。
拉格比公學(Rugby School)
英國貴族學校 從這所公學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它和橄欖球運動(Rugby football)之間的關聯。這里,就是橄欖球運動的發源地。在1845年,三個拉格比公學的學生訂下了第一個有關橄欖球運動的書面規則,從此橄欖球運動誕生。但是他的知名不僅僅和橄欖球的發源地有關。拉格比建于1567年,是英國歷史最悠久及最有名望的貴族學府之一。
全校共分為古典文學、計算機及信息科技、創意美術、設計、英國語言、人文科學、數學、現代語言學、體育、科學等十個學系。
校園活動十分多樣,包括板球、橄欖球等各類運動,冬季滑雪團,暑假出國考察(近幾年, 學生們已經到過印度、烏干達、巴基斯坦、摩洛哥、厄瓜多爾和婆羅洲等地),此外還有青年綜合軍事訓練、音樂、表演藝術。
至少15個社團供學生選擇:辯論社,棋藝社,歷史社,天文社,Tawney Society(政治與時事),Temple (哲學與宗教)等。這些社團基本都會邀請該領域最頂尖的學者來與學生共同探討各種問題。
拉格比學生人數約為700多人,以優越的學術成就享譽全球。每年約有超過20%的畢業生成功入讀牛津及劍橋大學。世界名著《愛麗斯夢游仙境》的作者Lewis Carroll也曾在此就讀。還包括內維爾·張伯倫(英國首相)、奧斯丁·張伯倫(知名政治家)、威廉·瓦丁頓(法國總理)等大批知名政治家。
來自某同學的親身就讀體驗:
1. 我的老師都是牛津劍橋博士
我在九大公學之一的Rugby school上學。拉格比在英國的名聲還是很大的,作為橄欖球的發源地,可謂人盡皆知。論師資,有盡一半的老師都是牛津大學畢業,就我個人而言,我的兩個數學老師,一個是eton+劍橋畢業,一個是牛津。劍橋畢業的老師更是坐擁上億資產,在當老師消遣之前在city管理過數十億英鎊的基金。我的兩個物理老師也都是博士學位,其中一位之前是著名對沖基金經理。哲學老師也非常厲害,兩位都是博士,其中一位是edexcel epq項目的主考官,牛津理論物理和哲學系畢業,另外一位老師也不遜色,于九月份離開我們學校去華威大學當教授去了。今年新招的哲學老師是牛津畢業的,哈羅公學跳槽過來的,教過薄瓜瓜,她對我的評價是,在沒見到薄瓜瓜之前,我以為中國學生都是很勤奮的,但是見到你之后,我才真正知道一個學生可以有多懶…
其他方面,學校的校友資源還是很好的,我的同班同學的爸爸是Barclays銀行的COO,舍友的爸爸是kpmg高級合伙人,非洲區負責人。
社團也很豐富:太極拳俱樂部,蘇格蘭舞俱樂部,冷笑話俱樂部,小品俱樂部等等,高端的有古典文學俱樂部,哲學俱樂部,政治俱樂部…基本可以滿足你一切需求。
2. 不刷題同樣考不好
高年級課程設置相對輕松,主要靠自己,每周六天課,其中2346半天,1357上午要去教堂。在學校的低年級,拉丁文是必修的,現在每天午餐結束后,老師仍然會說一句拉丁語的prayer。學校的校歌也是用拉丁文唱的。
就我個人而言,基本很少寫作業,高二時一周在課外花在寫作業的時間不超過四個小時,但是如果你不想像我一樣在被劍橋面試以后殘忍的拒掉,你最好還是多花點時間在學習上。
不要理所當然的以為英國的數學很簡單,誠然,A-level普通數學非常簡單,但是Pre-U Further Maths是另外一回事。以我自己舉例,我UKMT senior maths challenge 兩年連續學校第一,全國前600,入圍英國奧數隊篩選資格賽,但是如果我不做作業的話,第一年沒事,但是第二年FMaths只能勉強及格,甚至拿到過U,不刷題是不可能考好的。其中很多內容是國內和美國大學才會涉及到的內容。
3. 校服以土出名
學校校服是一大特色。不過可惜不是燕尾服,我們的校服以土出名,時刻提醒著我在腐朽的資本主義國家也不要忘了自己貧農的出身,一切為了黨,一切為了人民。不過“學生理事會”(levee)的成員有他們自己更獨特的校服,雙排扣海軍藍夾克。
在學校還有很多只有在這里上過學的人才知道的俗語,比如在學校6th form稱為XX,因為最一開始學校高年級只有20個人,還有很多但是現在已經有沒人用了。
國際生是學校重要的一個團體,除了歐洲來的白人,學校也有一部分黑人,應該是公學里最多的吧,紐約時報前不久還報道過說我們學校資助貧困黑人學生上學……到我這屆為止,中國人都很少,我年級就只有兩個,但是因為新校長喜歡國際學生,所以從下屆開始會擴招很多,有興趣的可以關注。
4. 不論多貴的書,學校都會有求必應
圖書館基本可以做到有求必應,不論再貴的書,只要你有需要,學校就會替你訂。另外圖書館里還有一個木乃伊。
作為橄欖球的發源地,去年橄欖球世界杯期間基本每天都有兩三個旅游大巴停在學校門口來參觀,據說有五十多個電視臺來報道。學校的唱詩班也因此有幸在開幕式和閉幕式上演唱。
威斯敏斯特公學(Westminster School)
在倫敦市中心,毗鄰著名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和議會中心,有一所威斯敏斯特公學(westminster school)。人們對這所學校冠以很多的稱號:英國九大公學之一,英國頂尖私校之一等等。它的歷史可追溯到1179年,最初是英國女王伊利莎白一世建立的一所男校,現在已成為男女綜合學校。
由于與女王有著淵源, 所以粉色是公學的代表色。學校里到處都種著女王的粉色玫瑰,官網也是粉紅色。而最亮麗的風景線就是男女生清一色的粉色運動服,可以想象,當一天的課程結束,女生紛紛走進運動場的一剎那,少女心估計都要爆棚了。
學校位于倫敦市中心,緊鄰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國會大廈,地理位置十分越,也是倫敦唯一一所還坐落在原校址的古老學校。由于學校獨特的位置,周邊又有很多建筑物,這使得她的布局有別于其他學校,教學樓并非密集在一片校園里,而是分散在中心校園周圍的城市樓房中,因而每到課間,學生們會穿梭于城市樓群到達下一堂課的教室。
課程設置十分豐富,除我們所了解的中學基礎課程外,還包括古希臘或古拉丁相關課程、計算機設計科學、戲劇、電子學、設計與技術、電腦科學、藝術史、古典學、經濟學、音樂、宗教研究、科歌劇研究、思維技能等等。
學校提供豐富的課余活動和體育活動,活動數量之多堪比大學的課外活動。主要的體育項目有足球、劃船、手球、柔道、游泳、休閑游泳和踢球。為了豐富學生們的視野,括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威斯敏斯特公學還會組織學生參加文化旅行和學術旅行。
在600多年的歷史中溫切斯特公學培養了眾多杰出人士,包括了坎特伯雷大主教亨利·齊契利(Henry Chichele)、英國探險家喬治·馬洛里(George Mallory)、歷史學家阿諾爾德·約瑟·湯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等人。
來自某同學的親身就讀體驗
我來自一個普通的中產階級家庭,純粹靠自己考上私立混校里面最有貴族氣息的一所中學:威斯敏斯特中學(Westminster School)。現在很少關注排名,不過大概常年保持全英前三的位置,有超過50%的牛津劍橋錄取率,經常跟女校St.Pauls和伊頓在排名榜和各種體育活動中相愛相殺。
在英國“故宮”里做abbey service
學校最大的特色是連著威斯敏斯特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就是凱特和威廉結婚的那個教堂,當然那個教堂還埋著從古到今所有重要的皇室成員和在各個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偉人(牛頓也在里面),我們學校每周有三天早上的abbey service是在里面進行的。游客參觀全部禁止,每次出來都能看到長長的隊伍。如果沒有深刻體會的話,請想象一下北京有所學校每天在故宮里面集會校長講話然后游客全部在外面干等,就是那種感覺。
學校勝似景區
學校在倫敦市中心的中心,斜對面就是國會議院和大本鐘,穿過一條僅對師生開放的密道就是大教堂,出門左拐就是Victoria St,右拐過一條橋就是倫敦眼,橋下面就是泰晤士河。游客永遠不缺,經常會被拍照,而且因為學校大門太古老所以不明顯的原因,保安永遠多一個工作:攔著游客不讓進學校參觀。每次進門都能看到斑駁染著黑色的墻壁,腳下踏的是凹凸不平的石板路,校園里一個巨丑的維多利亞女王的雕像已經在那里站了七八百年(真的特別丑)。學校有幾個地方重修過,因為二戰德國的空彈炸掉了我們的大禮堂和教學樓。
我是住校生,每天早上都能被大本鐘的鐘聲吵醒,上課望出去就是Westminster Abbey巨大的琉璃窗,周末出校門就能碰到國會議院前面的游行示威,遇到女王去大教堂的時候學校會被整個防守起來,不過說到這里女王還參加過我們學校體育館的開幕儀式。
專屬的公學詞匯
在1179年就建立起來的學校有多老派是完全可以想像得到的,學校有一套Westminster Language,年級和某些學校的地名的表達方式跟普通中學完全不同,好像去大禮堂會說up school,體育活動時間是station,賽艇被稱為water,A2最后一年是remove,就像老師所說,將來單憑這個就能認出校友。學校除了校服與時俱進之外,平時早上的集會老師都要在外面披有代表自己house的顏色的外袍。
周二和周四的集會不在大教堂了,在我們學校的禮堂,用拉丁文唱歌做禱告。住校生還多了一個evening prayer,用最古老最基礎的幾個音唱拉丁文的告詞。是的,我們學校還用著已經沒有人使用的語言來做禱告。而且晚上的那個歌真的好難聽。
非富即貴的同學們
所以你可以想象我的同學都是些什么人,非富即貴,不然怎么能跟伊頓稱兄道弟。我們有外交部部長的女兒,selfriges & co. CEO的女兒,德國貴族一個已經繼承了爵位的兒子,我們這一屆竟然還有蔣介石的一位重重重孫女,他們都是一個家族一個家族地在這所學校學習,經常可以聽到老師跟他們聊起他們的哥哥姐姐或者爸爸叔叔。
我敢保證我們學校學生說的英語在倫敦是最有貴族腔的,說話方式特別有英國文化的精髓,謹慎克制中帶著幽默,嘲諷開得優雅又詼諧。而且他們每人基本平均會三門語言,兩門樂器。這個中學還有一個很古老又很歧視人的分院方式,就是把最聰明的人全部分進一個叫college的院,所以college的人在我們學校又是精英中的精英,事實也證明了他們基本都去了牛津劍橋,還有幾個去了耶魯哈佛。
每年圣誕的時候都會在abbey里面舉行一個盛大的基督教Service,所有的學生和以前的學生以及家長們都可以參加,其中有一個環節是College的人身著長袍從教堂大殿捧著蠟燭排隊走向象征著皇室的墓室,一邊用拉丁文唱歌。
我們學校對拉丁文還真是愛得深沉。
我們學校因為身處政治中心,再加上同學家里不是有錢就是非常有錢,清一色的保守黨支持者。還記得有一次學校叫停了午間休息時的足球運動,我們的head boy,算是學生主席一職的人,號召全部學生在校長辦公室下面抗議。抗議了三天還真的起效了,又可以踢足球了。
深入骨髓的貴族氣氛
我覺得我現在說起來,每一幕都栩栩如生,這每一個片段都構成我的感受和體會。身處這樣的一所學校,你所感受到的貴族氣滲透在每一點每一滴,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從眼神到站姿無不淬煉得優雅得體,你會深刻地感受到英國一千年左右的文化滋養出來的人,就像弧度光滑美麗的騎士劍,節制卻優美,而出鞘的時候的鋒利足以讓人卻步。就用我爸媽參加完我畢業典禮之后說的一句話來收尾吧:
“你以后人生再也不會有比這更貴氣的學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