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國內占絕對優勢的男女混校來說,英國私立學校中單性別的男/女校往往更加受廣大將孩子送來英國讀書的家長所關注和好奇。很多家長在咨詢時都會問我一個問題:孩子是去單性別的男校好女校好,還是混合學校好呢?
這個問題很難單一而論。在這里,筆者根據多年考察不同英國私立學校的經驗,以及眾多家長、學生和網友的感受,將自己的心得和建議與大家分享,希望可以給各位“糾結”的家長一些有益的啟示。
英國相對側重單性別教學
關注過英國前一百名的私立學校的家長朋友們相信多少都有一個印象,單性別的男、女校比混合學校更多出現在榜單上,更有調查顯示,單就成績而論單性別學校在升學考試的成績以及英國 G5 頂尖大學的升學率上都更加出彩。
將男女生分開在不同的學校中是英國幾千年前就開始的傳統,一開始只提供給皇室貴族成員入讀;到了后來這些學校開始面向所有公眾招生。十九世紀末,第一所男女混合寄宿學校才出現。
從歷史上來看,英國的男女分校往往是由歷史悠久的貴族學校演變而成,獨特的貴族文化和氣質是學校長久以來深具吸引力的秘訣。英國男校更注重培養學生的紳士氣質和領袖品格,而女校則更注重培養女孩的內涵和淑女氣質
那么,打開英國單性別私立學校的大門,他們究竟有著怎樣各自的特點呢?
英國男校
除了所在階段的學科教育之外,男子寄宿學校會更注重培養男性優秀品質,例如領導力、責任感等等。越是優秀的私立學校越是注重培養學生謙虛慎行的性格,例如伊頓。私立男校會在體育活動中更多安排適合男生的活動,戶外團隊活動中注重男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領導力的培養,這些對一個男性將來的人生和事業都將有著直接的影響。
英國私立男校還會特別安排很多適合多動、活動精力旺盛的男生的活動,根據當地的天氣和地理環境等特點開始諸如馬術、冰球、橄欖球等等體育活動。
英國女校
雖然豐富的體育活動是英國所有私立學校的必備和一大特色,在男女校之間還是存在一定側重點的不同。女校除了常規的女生體育活動之外,還常常會開設諸如餐桌禮儀、營養學、烹飪等等培養淑女氣質的課程。
課堂之外,學校還會定期舉行下午茶會、公主派對、舞會等等。例如,舉世聞名的撒切爾夫人就是女校出身,在就讀完女子中學之后,都繼續選擇女子大學接受進一步教育,撒切爾夫人在凱斯特文—格蘭瑟姆女子中學畢業后獲得獎學金,進入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女子學院攻讀化學,先后獲得牛津大學理學士、文科碩士學位。“鐵娘子”這個稱號無疑是對英國女校教育的最好佐證。
那么,在混校在中國占絕對優勢的情況下,究竟為什么英國不少家長都青睞單性別私立學校呢?
首先,從男女學生不同的發育特點和大腦結構來看,他們在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存在著差異,尤其在孩子們青春期的中學時代,是他們進入生理和心理發育的黃金階段。學校根據這些特點,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開培養、為他們尋找最適合各自的教學和生活方式,包括不同的學科排列設置、不同側重內容的體育活動、不同課外興趣的培養和發展,這樣的因人制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
男生更喜歡競爭,女生更傾向合作;對男生更適合響亮的命令語氣、培養紀律性,對女生更適合采用溫和的引導方式;等等。
其次,在孩子們的青春期階段,異性面前偶爾緊張和顧慮是再常見不過的事。例如女生,在十幾歲的年齡會容易害羞,如果混校男女生在一起活動,女孩往往會因為害羞而無法好好投入活動甚至干脆選擇不拋頭露面,這樣就難以達到學校教育應有的效果。單性別學??梢杂行缃粔毫Χa生的不必要的緊張感,讓學生在上課期間可以毫無顧慮全身心投入學習,更有利于精神力的集中。
同時,一般單性別學校的老師和其他工作人員性別是混合的,給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不會造成心理問題。
而學生進入單性別學校絕不意味著與異性朋友的隔離,男女校之間的聯誼活動時常舉辦,或者舞會,或者出游,都是豐富而有趣的。
那么,單性別學校是否就一定具有絕對優勢呢?混校又有哪些優點呢?
《科學》雜志 2011 年發表的一篇文章認為,單性別學校鼓吹者的觀點缺乏有效的、科學的研究,“充滿了曲解、不科學和對公眾的嚴重誤導”,并沒有證據表明單一性別教育對學生的成績有正面影響。那些學生之所以有成就,是因為他們本身就擁有社會資源。伊頓公校不僅學費昂貴(富裕家庭通常占用更多的教育優勢),而且筆試面試千里挑一,這樣的學生放到哪里都不會太差。
該文章還表示,倒是有證據表明,單性別教育“會造成性別歧視合法化、體制化”。至少凱斯蒂文和格蘭特姆女子中學沒有幫助瑪格麗特·撒切爾建立更平等的種族觀念。澳大利亞外長卡爾在哀悼之余揭露撒切爾曾發表“不加掩飾的種族主義言論”,她陳舊的觀念使其與社會脫節,這可能是導致她在上世紀 90 年代初被保守黨逼宮下臺的原因。
混校有利于孩子們早期社交,學得與異性的相處方式,培養基礎的異性社交能力;有利于提升男生的男子漢氣概、女性的“女人味”,等等。河南大學教授王立群說過一句話,“大學是個小社會,社會是個大大學”。一個 性別單一的學校小社會,很難形成一個完整、正常的社會濃縮體,從單一的學校到豐富而復雜的社會,沒有緩沖,很容易形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和副作用。
如果說單性別學校的優勢更多體現在輿論的導向和客觀的數據,那么對混校的支持更多來自親身經歷了混校教育學生的褒揚,以及單性別學校學生的“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