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寫論文也許是每個留學生談之色衰的話題,每到期末,你很容易就能辨別出哪些同學正在為寫論文而抓狂,因為他們的臉上都會掛著一副急需排毒養顏膠囊來釋放自己的表情。你是否有過通宵達旦苦練神功卻依舊擠不出幾個詞兒的經歷;你是否有過總算行云流水胸有成竹的交上成果卻被告知沒通過的尷尬?
如果都沒有,那么你一定有過對那些本地學生胡咧亂侃卻能拿高分的困惑。即使你幸免于論文之戰,你也一定在學習過程中為找不到這個神重點苦惱過。其實對于很多中國學生而言,最可怕的并不是沒有努力,而是你明明努力了且帶著良好的期許卻仍然不被認可,這的確是一個可怕的死結。那么問題就來了,這是為什么呢?
老師喜歡愛提問的學生
其實不僅僅是論文,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中國學生剛開始都會容易感到一種違和感。記得我剛來英村兒時,從靈魂深處貫徹著我們三好學生的理念,對老師的話不是三緘其口而是三點其頭,還永帶著“我真的懂你在說什么”的誠懇眼神??墒俏覞u漸發現我的這種理解接受型學習方式并不好用,老師也并不因此就認為你是他心中的好學生,他們反而更喜歡那些上課提問,質疑他甚至跟他叫板的學生,即使那個學生提出的問題連你都覺得尷尬。在英國每當老師講完一個知識點,他們也會習慣性地問有沒有誰有問題的,如果一直沒有,他們還會流露出一種淡淡地憂桑。
我還記得在大二時的某節課上,那門課的老師由于專業能力很強比較不茍言笑還很拽,所以大家都不敢怎么發言,可是那天那位老師很難得地犯了一個錯誤:在給出題目的條件設定上出現了漏洞,雖然大家都心知肚明這個是一個模棱兩可的錯誤,但那些一直想刁難他的本地娃們怎會放過如此天賜良機,有一個說話像機關槍的女生抓住這一點不放,依照國內的學生看,她如果在國內估計這會兒已經被扔出去了,可是那個老師竟然首次露出迷之笑容,開心地紅著臉跟她爭辯,后來發現Hold不住了,竟然很可愛地用右手打自己的左臂,說:“是我太淘氣了,我簡直太淘氣了,這樣可以了吧?”大家哄堂大笑。
大概就是在那個瞬間,我第一次地感覺到了這個一直以來我都把不準命脈的神重點:那就是Critical Thinking。中文有很多種翻譯,有人字面翻譯為批判性思維,我個人比較贊同明辨、審辨式思維這個翻譯所傳達的意思。
明辨式思維其實是貫穿整個歐美教育的基本理念,從小學初中一直到博士,能否正確運用這個思維都會是你是否取得認可的重點。這個名字聽起來很復雜,但其實這個概念早在我們儒家經典之一《中庸》就被提出過“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可惜我們幾千年的文明更多的是教會了我們中庸之道,卻忽視了批判質疑思維的培養。
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
Critical Thinking (以下簡稱CT)主要是要求學習者在閱讀和寫作中,不要被動接受別人的觀點,要對任何可能形成結論的陳述尋找有力的支持。也就是說不鼓勵你尋找統一答案,而鼓勵你自己論證自己的總結出的觀點。這恰恰是天朝學生們所缺乏的,因為一直以來我們想得高分的唯一方式是找出正確答案,所以很多學生在拿到論文命題時候總會去猜測老師到底想要哪一種答案,然后逼迫自己往那個方向努力,這種思路其實在一開始就錯了,也就難怪隨之而來的緣木求魚式的悲慘結果。這其實也是為什么很多學生來英國后發現“依據情況而定”竟然成了很多問題的萬能答案,同時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在國外抄襲別人觀點或語句是一件絕對不被允許而且可能直接被開除的事情。
其實很多中國學生在一開始都覺得CT是一個沒事找事的過程,但其實正如每個人看完一個電影的感受不同一樣,批判性地篩選,總結出自己的觀點,并找到論據論證自己的觀點確實是一個自我創造的過程,更是一種你離開學校后也能受益終生的能力。特別在中國各種網絡新聞真真假假的今天,批判性的思維不僅僅能讓自己免受別人愚弄,更能夠遏制以訛傳訛,提高我們媒體新聞真實透明的門檻。
說起來容易,相信很多同學包括我都需要不斷地提高自己,各位同學就在留學期間好好感受下這種思維的熏陶吧。
相關留學咨詢,請趕快撥打400-666-1553(中國大陸), 0044(0)203 949 6719(英國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