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即將過去。10年中,英國 、特別是首都倫敦變化巨大。
據英國 國家統計署報,截止到去年年底英國 6千萬總人口中約11%是所謂“第一代移民”。
民間組織“移民觀察”(Migration Watch)的數據稱,這期間外來移民人口幾乎翻了一番。
翻天覆地的人口組成變化,最值得說道的恐怕就要算是倫敦人衣、食、住、行這些生活 基本面上變化了。
對于華人社會來說,在倫敦中餐業過去十年的變化雖然用天翻地覆來形容有些過,但用今非昔比卻絲毫不過。
中餐品質提升
十年前的倫敦,像樣的中餐館找不到幾家。這里所說的“像樣”不是講裝潢與檔次,而主要是指飯菜口味。
21世紀初的倫敦城,多數中餐館還是處于主要為“洋人”服務的境界。吃來吃去不外乎古老肉、炸排骨、炒飯、炒面、酸辣湯之類的花樣。
近年來,隨著大量留學 生和技術移民的涌入,中餐業市場環境發生不少變化。
菜系多樣化至少是這種變化的一大反映。川菜似乎是打破“粵菜”一統天下的第一號。
這里必須補充的一點是,之所以“粵菜”要打上引號,主要因為那些號稱粵菜的很多餐館,由于為適應英國 人的口味,其實倫敦過去的“粵菜”也不怎道地。
繼川菜館后,東北館、福建館、湖南館以及上海館和臺灣館都應運而生。
如今,一些餐館年前甚至在本地中文報紙上打出廣告,號稱拿手東西南北各路菜肴,倫敦中國餐菜系多樣化趨勢可見一斑。
除菜肴多樣化之外,倫敦中餐“中國味”的品質提升才是真正讓人可喜的地方。
從新疆烤羊肉串、蘭州拉面到東北地三鮮,從四川擔擔面、臺灣牛肉面到上海小籠包,倫敦中餐的確改變了模樣。
萬國飲食
倫敦餐飲業水平全面提升也不僅局限于中餐業。由于倫敦過去十年迎來的大量移民來自世界各地,因此菜肴的地道程度也是普遍改善。
光從亞洲國家餐館來說,日餐、泰餐、越南餐普遍趨向精益求精以及檔次升級,馬來菜和韓國菜也悄悄出現在街頭巷尾。
即使是歐洲大陸主流的法式、意式餐廳,也被倫敦一些主要美食雜志評論人紛紛指出,走特色之路數目多了而走大眾化唬弄英國 人老路的少了。
與此同時,一些原本在倫敦市場不大的菜肴,比如說俄羅斯菜、波蘭菜、德國菜,隨著這些國家的移民增多,也開始涌現一些口碑不錯的小館子。
盡管這些后者不管從數量和規模上都遠遠無法與孟加拉餐(號稱印度餐)和中餐等主流餐飲相提并論。
倫敦市前任市長利文斯通最近曾經在一次電視節目中感慨萬分地說,“我年輕的時候倫敦找不到幾家像樣的好餐館,如今你想吃什么基本上都能找到!
可見,這位南倫敦土生土長的前市長也注意到了吃在倫敦的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