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濟南7月7日訊“兩年的留學生活讓我反思,該不該去留學,要看自己的特質和需要來定。”今天,肥城小伙高翔面對記者敞開心扉。因為不適應海外留學環(huán)境,他回國后今年再次參加高考,以理科689分的成績,被北京大學電子信息專業(yè)簽約錄取。
為了出國留學,高翔高三時放棄了山東大學自主招生的名額。 2007年7月,他作為應屆生,以651分的成績考取新加坡國立大學政府資助項目,學習數(shù)學。 2009年5月,他退學回國,到濟南大智學校復讀,準備再次參加高考。
“復讀一年再參加高考,是破而后立的過程,又絕非坦途。”高翔說, 2009年9月,他在大智學校的首次模擬考試中,只考出570分,連一本線都達不到,“這讓我感覺挫折,并懷疑當時的選擇。”在班主任的指導下,他開始放棄難題偏題,轉而溫習課本夯實基礎。一個月后,再次模擬考試他的分數(shù)上升到了660分以上。“這名學生有獨立思考精神,綜合素質較高。”跟他簽約錄取的北大山東招生組組長于年文告訴記者。
談到留學經歷,高翔感慨頗多。大學生活三個月后,他就感覺到自己與環(huán)境的格格不入。 “ 每個留學生的感受可能不同,但那兒的生活讓我感覺壓抑,導致我對曾經喜歡的電腦、足球等都沒了興趣。”
高翔說,新加坡的大學沒有行政班,學生自由選課,選了就去上,上完就散了,“我們從小都被安排好了一切,因此在自由度大的環(huán)境里,我反而感覺到更多障礙。”
“在新加坡,人際交往關系也很不一樣,同學間很少串門。”他說,“上電梯,如果住9樓,鑰匙只能摁到9樓,上樓以后有兩道鐵門左右分開,你只能走進應該去的那扇。即使住一個單元的同學,也很少主動打招呼,頂多不小心互相撞到的時候,說句‘sorry’。”高翔說,師生間也極少結交私人友誼,老師拒絕留私人電話給學生。
高翔不認為自己適應力差,從肥城的小學到高中,他一直是優(yōu)等生,還是高中班長。但他承認,出國前他對新加坡一無所知,只知道那里是自己“夢想的地方”,可是“環(huán)境、文化理念、人際交往習慣等細節(jié)其實對部分人來說影響很大。”
“回國并非一拍腦袋的決定,我為此與父母也爭論過。退學后,一同去的朋友們很理解我。在新加坡以至其他地區(qū)的中國留學生中間,我遇到的問題不止是特例。”高翔說,“兩年留學也有收獲,我學的是數(shù)學,同時選修了物理,還有英語教學環(huán)境,這都對我未來的學習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