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時候,隔著窗看著200米外德勤在STRAND上的大樓,有時心里就想,那里和上海的外灘中心有什么兩樣呢?
一轉(zhuǎn)眼,自己就跨過了這200米,來到街的這一邊,融入一整幢樓的稅務(wù)師里。
時間
在國內(nèi),通常被四大會計師事務(wù)所錄用了的,不說是進了四大,是叫“賣給”了四大。不用解釋就知道那里工作時間的殘忍性,而且通常不帶批加班。好在四大人都能自娛其樂,要是熬晚通宵說不定還和同事去錢柜唱卡拉一把凌晨1點2折的OK。
在倫敦事務(wù)所,工作時的確好一些,自從進公司以來還沒有做到超過半夜的。但是由于做我們這行的要靠計時向客戶收費,一般大家一周都要做足50小時才注銷能計費的35小時,這還不算忙季。所以,也根本稱不上是朝九晚五。
空間
要是說物理上的空間,德勤的辦公條件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我們樓面上的墻上還鑲滿了魚缸,很是賞心悅目。但是國內(nèi)事務(wù)所的條件現(xiàn)在也可以相提并論了。所以就不多說了。
我想值得一提的還是這里對個人發(fā)展空間的重視。由于公司是靠知識吃飯的,隊員工的培訓非常的重視。才進公司一年,大大小小的培訓不計其數(shù),剛開始的時候甚至覺得有些透不過氣。
公司每年培訓計劃必須安反饋改寫,更新。參與培訓的職員都非常敬業(yè),準備的培訓資料齊全,專業(yè),有備而來,而且有問必答。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同事都很愿意在新人身上投入時間手把手地帶,有時的確讓我非常感動的。個人覺得這一年多下來,收獲很大,在很多方面再稍加時日就可以獨當一面了。
距離
說到同事,都說要保持距離——尤其是在英國,好象更是那么一回事。其實不然,到哪里都有個磨合期,磨合期一過距離就近了。不過倒也遇到過沒有見識的外國同事,在辦公室里泡個豆奶就被鼓搗了個半天。
在異國他鄉(xiāng)工作,尤其是倫敦這樣的國際化都市,和人相處個人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對不同的文化要有開放和接受的態(tài)度,這樣才能有交流。
加上我們?nèi)A人天生勤勉,做事腳踏實地,同事也愿意多花時間和你相處。歸根到底到哪兒辦公室的黃金準則就是一條:不煮會下蛋的雞——只要業(yè)務(wù)好,就算喝不了一個pint也能和同事泡吧聊天。
現(xiàn)在有時候捧著綠茶在辦公室咖啡長廊望著街對面的LSE的校園,自己對自己說:“沒什么兩樣,到哪里都得靠本事吃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