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我一度以自己沒有“文化震撼”(culture shock)為榮,仿佛已經不露聲色地融入了這個英國社會。因為我真得受不了,常常拿文化差異說事兒。
即使那個差異真的存在。
現在想來,這樣的故作冷靜,未必是真了解,副作用卻非常明顯:提早與這個社會自我隔絕。好似小孩子第一次看英語原版電影,看到男女主角親吻,其他小孩子嘖嘖有聲,紛紛好奇,這是兒童的天性,也是坦率的無知,而自己冷靜依舊,已表示欣然接受,實際上不明白電影里面,那用英語在談的那個“愛”。
假深沉有時不如真無知。很多時候,我覺得海外的華人女性,比男性混得好,比如語言好,關鍵原因是她們喜歡說,而不擔心自己是不是顯得很無知。時間久了,語言好了,機會就來了。
拒絕震撼的虛榮
拒絕文化震撼,這有兩個很強的心理暗示,第一,說明自己足夠的國際化,沒有出國,就知道國外怎么樣,符合中國傳統讀書人的“身無分文,心憂天下”的“天下情結”。
比如看到英國的流浪漢沿街叫賣Big Issue,別人說那個流浪漢好玩,這個流浪漢嗜酒。而我偏要從英國福利發達角度去評論,感嘆一聲,嗯,這個國家的福利制度真好,中國還不行。這樣空洞的廢話,如果敷衍成一篇文章,能夠在中國發表,更加讓人有成就感,真的仿佛到了一個高度。
其次,說明自己適應力強,即使有震撼,也能挺得住,不動聲色地減震到暈眩。例如,今年8月份英國工黨內訌,布萊爾被迫表態發言,布朗被布萊爾系大肆攻擊,一時間遍布英國大大小小的媒體,絕大多數中國人已經開始搖頭了,討論民主政體的弊端。我卻依然堅信這是民主制度的必然,政客被擺上臺面戲耍,并不是什么拍案驚奇的事情。小意思,小意思,請繼續。
這樣的減震帶來感覺,有時候很好。但是,可怕的結果,是一旦回國,常常談起來“兄弟,我在英國的時候,那邊的體制如何如何。”這就顯得特別沒有誠意。
關系叫network
對于虛榮的人來說,僅僅壓抑自己的震撼,還不夠。我們需要更多的方式,來表現自己的強悍,要和老外站在一條起跑線上玩。
2006的時候,我參加了一次媒體課程培訓。這是我虛榮的一個頂點,我想讓自己做媒體,而且用英語做。那三天除了很多好話和廢話之外,讓自己覺得不是沒有可能進這個英語圈子。
然而,我聽到的最實在的話,是一個雜志編輯說的。
他是個禿頂的中年男人,看著有點像Prison Break里面的那個密探Killerman,但是眼光沒有那么陰柔。他上來第一句就說,媒體確實很火,我碰到過很多這樣的人,說要做媒體,問他都看什么報紙。他想了半天說,嗯,嗯,我早上常?碝etro(英國免費發送的早報)。他做了一個很不屑的表情。
我喜歡他的路子,坦率中帶著見識。課間休息的時候,我走過去和他攀談起來,我說我也要做媒體,而且想用英語寫。
他很凌厲地上下打量了我說,說實話,如果你的英語不好,你做不了。
天哪,我真的發現自己當時的英語,一下子就不好了,只和他結結巴巴地講了三句話,外加要了一張名片。
相關咨詢請撥打400 666 1553(中國)0203 206 1211(
英國) 或發郵件到china@peinternational.co.uk(中國)enquiry@peinternational.co.uk (
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