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知道那個寫過《告別天堂》的叫笛安的女孩兒也曾在索邦讀書,她雖然在巴黎呆了四年,可是她的作品,包括散文,很少提及在這個城市的(生活)
,甚至她自己也說要刻意回避,不知道是什么緣故讓她對巴黎沒有好感,讓她說出巴黎“風情萬種,但是心冷似鐵”的話。
朋友慧和笛安來自同一個地方,太原,一個暗沉的北方城市,無怪她們的眼睛里都會偶爾冒出荒謬的神氣。她說笛安的小說里描繪的城市場景是她從小熟悉的,但那種混亂的青春離她是遙遠的,對于我也是,仿佛日本殘酷青春祭電影一般的情節(jié),對我們這些不夠離經(jīng)叛道的“乖孩子”來說實在很有隔閡。
偶然在網(wǎng)上看到一篇笛安的散文,叫《殘羹夜宴》,提到她初到巴黎,在地鐵站臺上的心理感受。她不大會講法語,笨拙地弄丟了聯(lián)系人的電話,在她眼里,地鐵是和地面上的城市疏離的,乘客都是彼此漠然的,賣藝的藝人都是落寞而懷才不遇的,一切都很無助,很憂傷,足以讓一個從外省小城初到巴黎的外鄉(xiāng)人心灰意冷。
我初到巴黎時,只是覺得巴黎的地鐵比北京的格外老舊,倒也和城市風格相符。地鐵上人們彼此禮讓友善,目光有時不經(jīng)意交錯,眼波里會涌起些笑。有時上來一兩個早有準備的乞丐,振振有詞地發(fā)表慷慨的乞討演講,穿得體面又干凈,牛仔褲竟是G-Star的。
在地鐵上演奏樂器的藝人胡亂拉幾首歡快的曲子,唱幾首俗氣的香頌,就挨個來收錢,有時地鐵穿出隧道,越過朗闊的塞納河,光線陡然一亮,樂聲就混雜在轟隆的鐵軌聲和人們的交談聲里,喧鬧的(生活)
氣息使人欣喜。站臺上那些被笛安同情的藝人,歌聲個別也有動聽的,可如果他們真有登上舞臺唱音樂劇的才能,也不至于蜷曲在此,除非是熱愛這樣的流浪。北京的地下道也常有這種藝人,雖不如巴黎這里有個編制和規(guī)劃,但歌聲是一般的粗糙和隨意。
深夜在列車上,常會看到有醉漢歪在一排坐椅上沉睡,地上滾動著一個空酒瓶,滿車廂的酒臭氣味,大家都躲避得遠遠的,卻不時訕笑著偷瞄他。睡在地鐵站里的流浪漢也有自己的交友圈,見了面愉快地握手打招呼,睡前道個晚安,便早早地旁若無人地睡倒了,夏日也泰然蓋著一身棉被,完全無視來往的人群和呼嘯來去的列車。誰能說他們不是快樂的,不是因為懶散才不愿去工作的呢?
還記得世界杯開幕前,地鐵里到處是滿臉畫了油彩出來“鬧事”的球迷,一伙年輕人擁擠著上了地鐵,一個大男孩兒抱著吉他,大笑著說:“好吧,我賭輸了,我就在車上即興自彈自唱一首歌吧!”隨手一抹琴弦,身上的古龍水香味飄散,嗓音極有磁性和朝氣。周圍的乘客都會心一笑,騰出手來給他鼓掌。唱完了,一伙人又吵嚷著下了車,臨走時還嬉笑著對著車上的人道一聲“叨擾了”。
這一切都是有趣的,被我悄悄觀察,記在心里,時間久了,就覺得這些都平常,都是日常(生活)
的一部分。法國人畢竟不是日本人,在地鐵里個個都言裝整肅,在巴黎的地鐵里常見兩個陌生人在短短幾分鐘的旅程中交談在一起,臨走說聲珍重。
總是來旅游的人看到巴黎熱鬧繁華的外殼,來(生活)
的人才熬出一分身在異鄉(xiāng)的孤獨。但是經(jīng)過夕陽下的協(xié)和廣場,笛安想到的是(生活)
的千瘡百孔和理想的虛妄,我卻在欣賞它和周圍景觀的和諧,想它怎么能夠和菜市口一樣曾經(jīng)是個血腥的刑場。
可見我不是個愛懷舊,愛感傷的人,舊年的事情常常忘記大半,死活回憶不起來,因此被朋友懷疑是不是出了事故失憶了。就算有些消極的情緒,過一陣自己也覺得好笑,便淡忘了,絕不好意思寫出來引人同情。
我既不會小家碧玉的嚶嚶咽咽,也學不來大家閨秀的悲天憫人,所以水平不高,到底是個草根階層的丫頭,做不出那些傷感情懷,只會像個少經(jīng)歷練的庸人,見好的便說好的,見悲的便不去理會了。明明身在福中為什么總喜歡表現(xiàn)得好像掉進了腌苦瓜的大缸呢?
聽說笛安最近在忙著創(chuàng)作一套家族史詩般的新作品,這是個進步,能擺脫些郭敬明一類矯情的哼唧。像他年近30歲的大齡青年,再寫些中學時期才生發(fā)的傷感情緒,還意淫著自己“一半明媚,一半憂傷”,期待著那個永遠都不能到來的成長,一邊浸淫在物質享受中,一邊自以為脆弱易碎,孤獨隔絕,不是太令人齒冷了嗎?
一直以來評價高的傳統(tǒng)小說多是以農村和縣城為背景,好像離了黑土地,文字便不能真誠,風格便不能磅礴大氣。這也許和作者的出身有關,血緣和對鄉(xiāng)村的眷戀讓他們有寫這些題材的本能和原料。希望像笛安這樣的青年作家,能把城市小說也寫得有深度,不止于熱衷遣詞造句。
現(xiàn)在內地的電視劇很多觸及現(xiàn)實的主題,表現(xiàn)(留學)
生真實(生活)
的卻很少,僅有的作品都傾向于描繪非主流的(留學)
(生活)
。(留學)
生里有意志薄弱的走向墮落,有愛好傷感的走向迷茫,有懶惰慣了的學業(yè)艱難,他們的(生活)
有挫折和灰暗,但是夸大這些,就是用放大鏡去看美人,不看優(yōu)點,只看出缺點來了。畢竟更多的學生是靠父母的支持出來游歷幾年,并不是來混江湖的,怎么可能人人都挨上幾刀,滿身傷痕?那也太嬌弱些了.
更多新聞:
留學)
(英國)
:必了解的(英國)
(生活)
及文化 href="/Article/life/other/201010/36422.html" target=_blank>(留學)
(英國)
:必了解的(英國)
(生活)
及文化
生活)
:萬圣節(jié)來臨,準備怎么玩? href="/Article/life/other/201010/36530.html" target=_blank>留英(生活)
:萬圣節(jié)來臨,準備怎么玩?
留學)
生魂斷輪下,安全意識不容忽視 href="/Article/life/other/201010/36489.html" target=_blank>(留學)
生魂斷輪下,安全意識不容忽視
英國)
(生活)
印象:傳統(tǒng) 禮貌 自己動手 href="/Article/life/other/201010/36452.html" target=_blank>(英國)
(生活)
印象:傳統(tǒng) 禮貌 自己動手
留學)
生情感調查:文化差異父母偏見成障礙 href="/Article/life/other/201010/36437.html" target=_blank>(留學)
生情感調查:文化差異父母偏見成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