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國內媒體曾刊登過一則新聞,報道了前北大畢業生陸步軒從國企下崗后落魄街頭、操刀賣肉的人生經歷,引起了國內社會的軒然大波,并引發了人們有關人才與就業、大學生生存觀、價值觀的大討論。
無獨有偶,近日我從朋友L博士那里聽來一個故事,似乎也同“北大才子操刀賣肉”事件有些不謀而合。若要給這則小故事單獨取個名字,叫做“最牛廚房陣容”再合適不過了。當然這里指的不是名牌電器或者昂貴餐具,而是一支由三名博士、兩名碩士組成的留學生“廚房打工隊”所產生的“最牛陣容”。來自中國的L博士正是其中一員。
“高知打工隊”
在這個廚房中,各位博士與碩士的本職是刷碗刷碟、清潔廚具、打掃衛生。盡管餐廳的經理是個只拿中學文憑、且耐心不足的英國大叔,卻也能名正言順的將一幫博士們支使得團團轉。打掃速度不夠快要挨訓,語言不通、反應太慢,也會挨批。忍氣吞聲,為了什么?就為那不足七英鎊的小時薪水。幾位大學者心里苦不堪言:人前好歹也是高級知識分子,這工作咋干得如此丟份兒!
以上情況在英國的留學一族中并不少見,就拿L博士來說:剛過而立之年,國內清華畢業,心高氣傲,重情重義,于是拖家帶口,來英國深造。不料命運弄人,L博士左顧右盼,就是未能盼來個全額獎學金,到現在依然只拿著半獎(僅免學費,不獎生活費),一家人的生存是個問題,打工就成了不二的選擇?鄲罆r,L博士總抱怨:自己一面在著名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一面卻要為了五斗米折腰,在自己瞧不上的廚房中打工,真是命運不公哪!
苦惱
L博士的這則故事與“北大才子操刀賣肉”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苦惱皆來自同一個人在不同角色轉換間所產生的心理落差。無論是人們認為“北大才子”與“賣豬肉”格格不入,還是L博士認為“廚房打工”與其“高知”身份不符,本就已說明:人們并非如自己所標榜的那樣“在工作中不分高低貴賤”,而是明明白白的給各行各業劃分了三六九等。
換個角度思考,如果L博士能夠培養自己與時俱進的職業觀、積極對待自己今日在廚房工作中的角色,也將磨練他在職場中的“平常心”,避免今后走上“眼高手低”的路。
其次,L博士的苦惱還來自于自己在從事不同行業時的能力反差。換句話說,他或許在自己的學習、研究領域出類拔萃,但當置身廚房工作之時,卻未必能稱得上一把好手。博士們抱怨稱,自己工作中出錯時,會受到“僅有中學文憑”的經理的訓斥,這說明他們未能認清:學歷僅僅代表著你在某一方面的成就,卻未必就能保證你對現在的工作(甚至是那些看似更容易的工作)游刃有余。
正面態度
既然身在異國、生存第一,既然大多數移民都可以從低端工作做起,既然目前的你也暫時找不到什么專業對口的體面工作,那么不妨改變不能接受的,接受不能改變的。如果能將花在抱怨上的時間用來把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如果能將感慨命運的精力用來規劃前程,你終將也只會是這間“廚房”里的一名過客。
另外,我的一點兒小心得是:不要小瞧了留學時期的非技術性打工經歷。其實只要是在不影響學業的前提下打打工,或多或少總會對自己有利。一是打工可以緩解你的生活壓力,二是通過打工,你將會增強自己的英文交流能力、了解英國文化,遇上較正規的公司,還能得到專業的就職培訓。這一切都會給你將來留英找工作帶來優勢。而在打工的過程中,你還會接觸到更多的人與事,豐富你的社交網絡,給你帶來更多資訊與機會。也許,下一位“伯樂”就藏在被你服務的顧客當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