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沒有在倫敦騎自行車的感受?

保守黨領袖卡梅倫自稱經常騎車上班
近年來,在倫敦騎自行車上下班成了一個比較時尚潮流的做法,但并不適合很多倫敦居民。
因為10多年前在中國常常騎自行車,加上廢氣排放、交通阻塞等原因,很久以來,我想寫篇在倫敦騎自行車的文章。
但一直沒有動筆,一個主要理由是本人在倫敦不騎車,如果就此能寫全在倫敦騎車的好處和壞處的話,恐怕也可以寫寫我開飛機的感受了。
同樣,我曾多次想過在倫敦騎車上下班,但到現在也沒有實現,而還是像過去一樣,坐公共汽車,地鐵和單位的出租車。
當我坐在汽車上的時候,常常羨慕地看車窗外騎自行車的人,偶或從阻塞的汽車長隊邊上、人行道上天馬行空地穿過。
這些騎自行車的人大多較為年輕,顯得精力旺盛。
他們中大多數都戴著自行車運動員的頭盔,不少人身著運動裝,腳蹬運動鞋,顯得十分“專業”,瀟灑。
騎車優缺點
不久前,終于讀到了《金融時報》的專欄作家露西·凱拉韋的騎車感受,近日又聽了BBC廣播4臺就此對她的采訪。
露西列出了騎車上班的一大堆好處:“它可以讓你變得更富裕、更健康,可能會變得更苗條,而且精神狀態絕對會更好”。
此外,“它有助于你結交新朋友,讓你產生高尚道德感,還能留給你更多空閑時間;你會提高工作效率,還能挽救我們的地球。如果你40多歲的話,你會立馬年輕25歲,感覺自己又變成了一名大學生”。
當然她也指出騎車的缺點:“可以讓人流一點汗,也可能導致車禍身亡”。
對于一個40歲、上班的主要工作大部分是坐在電腦前的人來說,我的讀后感當然是希望立即年輕25歲。
但我已經不是15歲了,要去實現這個愿望,還有40歲中年人的顧慮。
“比率較低”
顧慮之一,正是露西說的車禍問題:倫敦很多路面沒有自行車專行道。
我過去學開車的時候,我的老師的第一句警告就是:“騎自行車的最讓人害怕”。
我常在汽車上看到,自行車在馬路上的汽車縫隙中穿行,有時它們也騎到汽車前面,就像和萬噸巨輪同行的一頁輕舟。
汽車速度快,肯定要超車,但騎車的人雖然應該經過訓練,未必能很安全地躲閃,特別是那些戴著耳機聽音樂的騎車人。這時候,完全要看汽車司機的交通意識和駕駛技術了。
從經濟學的角度講,雖然騎車也許可以節省昂貴的交通費,但對大多數倫敦人來說,倫敦市中心地區的房價更貴。
對大批住在倫敦郊區(甚至郊外)、但要到市中心上班的人來說,騎車上班從時間來說就可能不太現實。
所以,倫敦的騎車者占不到這個巨大城市交通流量的2%,這個比率在面積相對較小的柏林是5%,在哥本哈根20%,在阿姆斯特丹高達28%,在北京更是……。
時尚潮流
所以我坐在公共汽車上想:倫敦的騎車者真是特別一族,考慮到流汗、著裝等因素,要在倫敦能體面地騎車,要不你至少是中產階級,家和辦公室不太遠;要不你是大學生;要不你是環保主義者等等;或者你是政客。
朝氣蓬勃的保守黨領袖卡梅倫每周去和首相布萊爾唇槍舌戰之前,都爭取騎車到議會去,而不坐專車,“為環保以身作則”。
但有好事者揭發說,他的司機開車馱著他的公文箱跟在自行車后面?穫愑直WC,雖然他需要攜帶大批文件,但以后自己背著,不允許汽車跟著他的自行車。
還有一位著名保守黨議員波里斯·約翰遜也經常騎車到議會上班,但數月前曾摔得人仰馬翻,手臂受傷,被送去醫院,還好沒出大事。
去年倫敦發生地鐵爆炸后,一批原來坐地鐵的白領都開始騎車上下班,不知他們的自行車之旅是否都很安全?
英國優越教育 你身邊的留學專家
相關咨詢請撥打400 666 1553(中國)0203 206 1211(
英國) 或發郵件到china@peinternational.co.uk(中國)enquiry@peinternational.co.uk (
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