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來可笑又可愛:十年以前,ELT(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正是我認為“畢生(如果我當年懂得此詞之意)”要致力追求的理想和職業。從90年代初牙牙學語時第一次看到BBC視頻英語教學錄像帶《馬澤的故事》(Muzzy Story)開始,我就和英語學習結下了不解之緣。
和千千萬萬名中國的莘莘學子一樣,多年來我們一起在英語學習的大潮中歷經沉浮,四處飄散。少數飄著飄著就漫步云端,大部隊一個不留神浪頭則永不得翻身。好在我沒有經歷過“啞巴英語”和“題海戰術”的驚濤駭浪—今日才得以保住我的小小船帆。
所幸,BBC英倫網英語教學組的成員深諳此道。沒有刻板的說教,沒有艱澀的框條,有的,只是我們生活中會遇到的場景。中式英語、英式口語、食物、節日、找房子。所有事,誰也逃不掉,所有話,人人要用到。
每當我和中文純熟的外國人交流的時候,我都有隱隱的擔心:生怕對方說一個我也不太熟悉的中文詞或是事,讓研習了這么多年母語的我赧顏。好在,今天Finn(方安)問我喜不喜歡朱淑真的文字意境時,我愣了一下,在他補充“宋朝”二字之后,終于反應了過來?上щx高中時期年代久遠,如今我絞盡腦汁,搜腸刮肚,也背不出幾句幽棲居士的《斷腸集》了。
前幾日恰逢情人節,Finn采訪了一位Dating Website的創辦人,詢問網站創辦的初衷和受歡迎的模式,了解現在民眾上網dating的幾率,探究在虛擬世界起步的戀情前景。我在為這段音頻做剪輯和transcription的時候,仿佛回到了4年前。在大學的幾乎每個周末,我都在校英文廣播電臺中度過,錄節目、想提綱、寫報告、做采訪。也難怪現在看著跳動的綠色聲波,感覺那么親切。
在ELT,我還學習了為合適的題材選取視頻和文本。這一期的視頻英語主題是Thatchers (茅屋匠) ,由一位一生從事thatching行業的David Farm先生為我們講解這門他熟悉的傳統手工業。
我的獲獎搭檔Osman在英語教學組穆達老師(Diarmuid)的指導下,在BBC Learning English的騰訊博客上當了回guest blogger, 寫下我們這兩天的工作經歷、學習體驗及采訪的有趣過程。
文中,Osman形容道,咱倆可真是Strike gold!(撞大運!)
對此,我深表贊同。
晚上,我和Osman一同作為BBC英倫網實習生,受邀參加欣賞在倫敦圣·約翰音樂大廳(St. John’s Concert Hall)舉辦的中國經典民樂新春演奏會。會后,我采訪了一直致力于中西方文化交流事業的主辦者兼藝術總監—劉莉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