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是周末,波士頓大學機械工程系的工作室還有學生在做研究,進門不遠便是戴雙星的辦公桌,陳設十分簡單一臺電腦,幾摞復印材料。
“我做好了兩手準備,繼續做學術研究或者根據學科背景去找工作。”隨著畢業日期越來越近,赴美留學4年的戴雙星,經過“心理波動期”和“認真考慮”,對自己的未來有了清晰的規劃。
從博爾德到波士頓
說到赴美留學,要回到戴雙星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讀大三時,在準備申請出國材料的過程中,他發現現在的導師哈羅德·帕克教授在其個人主頁上發布的招聘“廣告”。“正好是我所感興趣的研究方向,就去信聯系。”回顧起申請經歷,戴雙星的經驗是“成績非常重要”。
因帕克教授當時就職于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戴雙星赴美之后先就讀于該校的機械工程系。“讀了1年半,后來我導師轉到波士頓大學,他告訴我可以選擇留在原校,也可跟他轉到這邊來,我選了后者。”
和大多數留學生一樣,戴雙星剛來時“感覺蠻難”,語言、文化、生活、新環境等問題全擺在面前。學習緊張自不必說,“研究生的課程也有些難”。
除此之外,“你在國內時,不知道國外的學習和生活是怎么樣的,出國后,會發現跟你原來的想象是有差別的。而且你原來覺得應該喜歡做的東西,真正做時并非想象中的樣子,甚至可能失去興趣,這時就會有新想法,有壓力。同時,學習模式也不同,這邊側重于討論,獨立做項目,學期末需做報告來闡釋你的項目”。加上戴雙星初到美國時所在的博爾德生活內容沒國內豐富,他花了大約1年時間來調試。
大部分時間在“犯錯誤”
戴雙星的研究方向是納米材料。“具體些說,就是研究這種材料如何做能量轉換。比如當把這種材料用到衣服、鞋子上時,通過人的運動,可以收集到電能。”他做的是計算,“我主要是算它的一些性質。在研究過程中,如果有新發現,就非常有意思,也有成就感。不過大部分時間,是處在不斷地犯錯誤階段,需要推倒重來,發現新東西很難”。
在戴雙星看來,做研究需要不斷地思考,因為多是去探索一些未知領域。“不過導師眼光比較準,他會看到你所做的這個領域的發展方向,給你一些指導,具體細節上他也有一些經驗,但真正核心的東西還得靠自己摸索、自己學。”
戴雙星和導師帕克教授的交流方式是一周面談一次,匯報研究進展。“這就保證你在一個正確的方向上往前走,但究竟能做出什么,很難預料。”讓他欣慰的是,“帕克教授人很好,他希望你真正對研究對象感興趣,從中學到東西并體會到快樂”。
做研究的另一重壓力來自競爭。“在一個方向里,會有同行競爭。如果有的方向比較熱門,壓力就更大了,需要你做得快,不然好的想法就被人家先發表了。”戴雙星說。
壓力雖大,在畢業前,戴雙星會有4篇論文發表,而每篇論文都有新發現。
中國學生口碑好
帕克教授共帶4個學生,其中有3個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有兩個是我的師弟師妹,只是我們的研究項目不同,入校時間不同。”根據戴雙星的估計,他之前所念的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和如今所讀的波士頓大學兩校的機械工程系,研究生中“不少是中國學生”,而且在系里的口碑很好。“中國學生普遍比較勤奮,成績也好。像在我們工作室,周末或者晚上,大多是中國學生的身影。”
采訪當天正是周末,工作室里就有幾位中國同學在埋頭學習。距我們談話不遠處,一位中國學生和一位外國學生正對著一臺電腦就研究項目進行交流。戴雙星告訴記者,那位中國學生正是他的師弟。
但中國學生多也確有一個問題,就是易扎堆。如果“組里就一個中國學生,那中國學生和外國學生交流相對會多些”。
同時,戴雙星一直樂于和外國學生交流。“有時候,他們也會對一些中國的節假日等傳統文化感興趣,我就介紹給他們。”
到國外讀書前,戴雙星的性格有點內向,4年的留學生活,讓他變化不少,“比以前開朗多了”,但在他看來,更重要的收獲是“學術上的提升和視野的開闊,對未來的看法,也有了很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