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美國高校接待新生報到的時間。從“中學生”到“大學生”的轉變,帶來的不只是學習內容、方法的變化,還有生活方式等諸多方面的改變。高校幫助新生盡快適應這些變化,將為他們整個大學生活甚至一生帶來很大影響。然而,對于大多數國內高校來說,大學的新生教育,目前還僅僅局限于拉個橫幅、擺個攤位、開個迎新會這些簡單的“表面文章”。
在這方面,美國高校接待新生的一些傳統做法值得我們借鑒。美國高校的Orientation意為“新生向導”,就相當于我國高校的新生入學教育,實施得早的從高中階段開始,但通常是在新生入校時。它被視為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起點,其成效直接關系到學生注冊率、留生率(不轉學不退學學生的比例)和學生滿意度。
首波攻勢4月“打響”:
美國高校接待新生的“新生向導”模式歸納起來可分為三類,分別是:安排在4月的入學前模式(The Pre-enrollment Model),安排在第一學期前期的新生周模式(The Freshman Week Model),以及安排在第一學期或整個學年的新生課程模式(The Freshman Course Model),高校根據實際情況往往可以聯合采用。
為了爭奪生源,美國部分高校把“新生向導”提前到入學前的4月進行(4月30日是決定接受錄取的最后日期)。既面向已錄取的學生,又面向那些決心未定、忙于擇校的生源;既針對新生本人,又針對其家庭成員。
形式從大規模的校園參觀,到小型的團體會議。內容包括向學生和家長介紹學校服務,幫助學生進行學術和生活方面的調適,提供與教師、員工、老生的談話,提出專業選擇和第一學期/學年課程的建議等。由于項目啟動早,學生可以及早體驗大學生活,消除擇校的迷茫,還擴大了高校的知名度。作為戰略性招生計劃的一部分,入學前的“新生向導”是學校對外宣傳和吸引學生入學的手段之一。
在這期間,高年級學生會帶領新生熟悉校園環境,包括如何用餐、如何使用洗衣機、如何在圖書館下載打印文件,甚至還會帶新生到教學樓“踩點”。
開學前一周先辦“新生周”:
“新生周”是美國高校接待新生最主要的模式。被美國高校錄取的學生,除收到從學校寄來的“套餐”外(包含時間安排、課程介紹、學院概況、學校概況、導師介紹等相關信息),通常會被邀請在正式開學前到校參加一個重要活動,即“新生周”。
“新生周”既有學校組織的活動,也有學生會、院系組織的活動,學校和學生會的活動偏重生活,院系的活動偏重學業,內容無微不至:作為新生咨詢顧問(First-year Advisory Counselor)的高年級學生將帶領新生熟悉校園環境;豐富的社團活動可供新生自由選擇,有為熱愛藝術的新生提供的藝術活動,為熱衷戶外運動的新生提供的戶外活動,還有要求國際留學生參加的留學生活動;殘障事務辦公室(Disability Office)會針對殘障學生,專門組織“向導”活動;除校長的“官方”講話和致辭外,新生還可以在同學業導師(Academic Advisor)的自由談話中具體了解到如何使用選課系統,如何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實力合理安排第一個學期的課程,以及將來的專業選擇方向和職業生涯規劃。在“新生周”上結交的校友和老師,可能成為大學時代乃至一生中最親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