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我國2013年考研備考已進入了倒計時。 而越來越多的國內學子卻將目光轉向了海外,并掀起了一股海外讀研熱潮。但是自己到底適不適合到海外讀研?如何選擇讀研目的國家、院校和專業?很多本科生在申請前都不是很清楚,都是臨近畢業時在就業、考研等多重壓力下才選擇出國,目的僅僅是為了逃避,并沒有明確規劃,在這種情況下出國,很難達到提升目的。
近幾年,國內研究生一直處于擴招態勢,今年的研究生招生規模已經達到近52萬人,而與此相對應的是,報考人數也在不斷攀升。2012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為165.5萬,錄取比例大約為31.2%。在論壇上,有家長表示,是讓孩子在國內考研還是出國讀研?這個問題讓他們很糾結。
國外讀研一般都是申請制,當然競爭也同樣激烈,除了語言能力外,海外大學比較注重申請者本科階段的平均績點成績,一般好一點的國外大學要求中國重點大學的學生的平均績點是3.0,也就是平均每一門功課的成績是80分以上,非重點大學的學生的績點是3.5以上,也就是平均成績在88分以上。
國外研究生教育“小而精”
研究生培養“一鍋燴”在我國高校已是不爭的事實,擴招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教學設施匱乏,學生多了,老師相對少了,研究生只好上大課,大課堂剝奪了研究生說話的時間和權利,很難進一步隨堂發問、質疑甚至批評,這與研究生的培養機制已經背道而馳。
國外院校的課程設置很靈活,他們有11門通用課程、3門選修課程,你可以每學期選多一些課程早點畢業,也可以選少一些慢慢讀,課程顧問會給你建議。上課采用案例教學、小組討論等模式,互動比較多。“有的同學是公司高層,年齡大到甚至可以做我爸爸了,有豐富的實踐經歷,我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
在國外自主學習的能力很重要,開學前會拿到一本厚厚的課程介紹,學生一定要仔細閱讀弄清楚自己要讀什么課程,同時考慮自己選的課程在上課和考試時間上有無沖突。
他們也會有很多同學一起上大課,除此之外,小組討論很普遍,課堂上老師先拋出問題,讓大家分組討論,課后寫小論文。還有一種形式就是與導師一對一的交流,可以每周約導師見面一次,私下交流一些課題。學期結束沒有統一的考試,都是通過平時的作業、演講、小組討論、論文等來評分。
打工經歷增強職業競爭力
統計數據顯示,研究生的就業率開始逐年下降。為了緩解這種現狀,近年來,很多高校開始逐年縮減學術型碩士的招生比例,擴大專業型碩士招生計劃。兩者之間最明顯的區別就是學術型碩士側重于做研究,專業型碩士偏向于應用。
近日教育部指出,原則上2013年碩士生招生計劃的增量主要用于專業型學位,要將存量部分中的學術型學位計劃按不少于5%的比例調減,用于增加專業型學位計劃,到2013年專業型碩士錄取人數將達到20萬左右。
國內大學生就業難主要原因在于缺少實習經驗,而在國外讀書,打工是幾乎每個留學生都有的經歷,即使家庭經濟條件很好,留學生們也會在學校提供的勤工儉學崗位上或者在社會上找到適合自己的打工機會,增加自己的實踐經歷。有的同學會選擇華人開的公司,而他則選擇外國人開的公司,為的是提升語言水平。
“海歸”職業晉升速度更快
關于留學投入與回報的問題,“海歸”們普遍認為,在海外留學除了學到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得到了那份經歷和自信以及提升了自己的能力。貨幣是貶值的,但能力不會貶值,思維和能力是用金錢買不到的。據一份調查顯示,“海歸”回國后第一份工的薪水往往與國內的畢業生差不多,但“海歸”晉升的速度以及跳槽后薪酬提高的速度都很快。
優異的成績和出色的陳述是硬指標
海外獎學金 如何手到拿來?
國外大學的學費相對于中國家庭來說較高,如果學生能夠申請到獎學金,會大大減輕家庭的負擔。申請獎學金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必要條件,高中優異的成績是硬性條件,而英語考試,比如托福、雅思和SAT等成績也是重要的判斷標準。另外,如果學生有出色的個人技能或者活動能力,更能為獎學金的申請畫龍點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