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孩子出國留學是每個家庭的自主選擇,但小編以為,每個家庭在子女選擇出國留學時,要十分慎重,不能盲目倉促??傮w看來,學生很家長在出國留學事宜方面存在諸多誤區。
其一,一些父母認為孩子在國內學不好,到國外可以輕輕松松上好學校。
其實,國外的基礎教育倡導多元和個性化教育,大學實行“自主辦學、自授學位”,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學生同樣需要刻苦學習,只是學習的動力來自于個體的興趣而非升學考試的壓力。
申請進入一般的大學并不困難,但很難混到順利畢業;在自授學位的體系中,花錢搞一張野雞大學的文憑很容易,但這些文憑其實沒什么分量。
換句話說,出國適合那些個性突出、在多元化和個性化環境中能如魚得水的學生,而那些沒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換個環境也不一定就有改觀。
其二,父母只管把孩子送出去,而不跟蹤效果。
出國留學,尤其是低齡留學,對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自主學習習慣,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而這些正是我國學生比較缺乏的,由于父母一直大包大攬,造成孩子自立意識不強,自主管理的能力較弱。
如何讓孩子們在異國他鄉能完全獨立生活,十分關鍵。
引導得好,孩子獨立性、自信心增強;缺乏引導,不適應當地環境的學生,就可能與同齡的其他留學生混在一起,幾年下來連語言關也沒過。
為此,出國留學應該早作打算。
首先,要收集、比較各國的教育制度、教育環境信息,不能輕信盲從。
比如,目前有的國外學校招生,已經不對語言做出要求,出國由此變得更容易,可家長們要認識到,這其實有很大的風險,畢竟在國外學習一定要過語言關,才能順利求學,被錄取也不意味著學有所成。
其次,要對子女的能力、素質做長時間的準備,在國內時就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
調查顯示,我國留學生相比國外學生,最大的不足在自主規劃方面,對于低齡留學生來說,則集中在自主生活能力、適應性方面。
小編曾聽到一個極端的留學故事,一名16歲的學生到加拿大留學,卻不會自己吃飯、穿衣,需要保姆伺候,原來他在國內都是父母或者保姆照顧的。
其實,所有的家庭都應該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能力,因為這是走向社會、適應社會的最基本要求。
最后,父母不要認為花錢送孩子出國留學,給孩子創造了好的學習環境就萬事大吉。
對低齡的孩子還需要進行持續的家教。這包括兩方面,一是多與學校、寄宿家庭保持聯系,了解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情況;二是投入時間與孩子保持溝通,重視和子女的交流——這是我國家庭教育中,最缺乏的部分。
有不少家長問,究竟哪個時段留學好?這沒有定論。留學是個性化的選擇,不能把別人的成功簡單地復制到自己身上,要學會走自己的路,只有做好長遠的規劃、理性的選擇、積極的準備,留學的價值和收益才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