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自己的留學生活豐富多彩起來,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研究生趙同學在英國做起了自由撰稿人,這可是個好“差事”哦!
留學的日子,轉瞬即逝。時間管理就好像分蛋糕,給喜歡的事總會不自覺多分一些。對我來說,這塊大一點的蛋糕就是自由采訪自由寫作的時刻。
因為專業的關系,本科期間的我就有很多機會出門拜訪很多平常即使見了面也沒有理由去打擾的人。
這其中包括政府議員、市長、涂鴉藝術家、建筑師還有劇作家等等。英國大學新聞系的訓練嚴苛殘酷,導師常說沒有一百分的采訪,就永遠寫不出一百分的故事。
聽起來很鐵血的一句話,卻是屢試不爽的真諦。
本科畢業之后,憑著自己之前學的幾招“三腳貓”功夫以及可遇不可求的好運氣,我有幸在英國做起了自由撰稿人,主攻的方向是當代藝術家專題訪問。
與念書期間有所約束的選題不同,撰稿人在選題上的自由度非常高。與編輯溝通過后,只要選題符合出版物的標準,剩下的采編寫甚至拍攝都是一個人的事。
也正因如此,這份聽起來要求過多的苦差逐漸變成一件從前期準備到后期寫稿都無比“慵懶”的美差。
采訪手記
現代科技為人們生活帶來方便的同時也拉遠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雖然面對面的采訪通常會花費很多前期溝通的時間,但是結果卻是郵件與電話采訪無法企及的。
那些舉手投足間的肢體細節以及訪問間歇的題外話都能成為一篇好文章必不可少的點綴。
當然因為篇幅的關系,這些細枝末節不可能都被完整記錄在文章中。而暫時“淘汰”的部分并不會因此失去價值。
變廢為寶很簡單,只需要白紙一張,黑筆一支。潦草幾筆,流水帳一般,便是值得自己珍藏的采訪手記。日積月累,翻開本子都是回憶。
意外收獲
今年年初,之前采訪的一位藝術家來倫敦參加London Short Film Festival展映,許久沒有聯絡,突然在郵箱中看到他的邀請郵件還是頗為意外又有些驚喜。
他是我采訪的第一位藝術家,大學畢業后留在謝菲爾德,這座聽上去和藝術沒什么關系的城市。
我記得采訪時他說留下的理由很簡單,謝菲爾德有他想要的一切:安靜,好空氣,廢舊老廠房還有不至于讓他產生交際恐慌的適量同類。
他與很多國際一線時裝品牌合作過,卻輕描淡寫說那些只是用來應付賺錢的作品。
末了他說在準備一部電影,由于細節部分涉及版權及隱私,我便沒有多問。反倒是他,大方拿出自己的畫冊,給我看那些可愛靈動的手稿,自信又平和。
我欣賞他的坦率也珍惜他的誠懇,采訪完后,試著與他保持著聯系,神出鬼沒的他總是在意想不到的時間回一條短信,發一封郵件。這便是采訪中的意外收獲,一個轉身,收獲一段友誼。
哦,對了,千萬別信《欲望都市》里的Carrie Bradshaw,自由撰稿的經濟補助沒有那么華麗,如果想要靠它來住管家公寓或是天天逛Manolo Blahnik,那還是徹底打消這個念頭的好。
說到底,寫稿子啊,還不是為了忙里偷閑做點兒自己喜歡的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