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怡,曾作為藝術學者到英國交流學習,現任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藝術設計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008年,她召集了一群知識分子藝術家、設計師、理論家朋友,創立了天工開悟藝術團。作為藝術家,舒怡致力于和朋友們達成“藝術為人民服務,設計為公眾服務”的社會理想;作為訪問學者,她不愿呆在課堂,更愿意深入到社會中去和外國人打交道;作為老師,她借鑒西方的思維方式,發明了一套獨一無二的優越教育方法。
對于英國的制度化、條理化,舒怡深有體會。“他們不喜歡臨時狀況,整個社會運行得十分有序。而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很多時候習慣‘差不多’,有個模糊的計劃就行了。”舒怡回想起在英國參加一個社團的時候,負責人給了她一張表,上面詳細地列出了從第一項到最后一項都該做什么。作為一個初到英國的外國人,她感到這樣清晰明了,做事的效率也很高。“這不僅僅是一張表,在背后還蘊含著一套哲學的思維方式,這就是制度、條理、計劃。”
回到國內,舒怡就將這種“表”的思維運用到大學教課中。“本科生一個學期一般有10章作業,但是我給學生們布置了94章作業,除此之外,學生們還要完成一本畫冊,從前言后續到編輯排版,再到印刷裝訂,全需要學生們自己做。”
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就是靠開學時發的一張作業表,上面列著什么時間交哪一項作業、每一項作業要配幾個圖等等一系列要求。舒怡認為這樣做的意義有兩個,其一是制度化,學生們很有條理地每天做一點,在不知不覺中挑戰了自己的潛力和極限,“實際上這已經超過了一個正常學生所能承受的極限,但最后班上還是有20名同學全部完成了,他們也并沒有覺得能力被提升了,反而覺得原本就應該是這個強度”。其二,舒怡感覺在當今中國的大學中最好的學生并沒有得到挑戰自己極限的機會,老師照著一般水平去定標準、定要求,但這樣一來,優秀學生的才能就被浪費了,而這樣隱形的高強度計劃表則對學生的潛力進行了充分的開發。
藝術家、海歸學者、大學老師,舒怡帶著三重身份,融合海歸經歷和自身體悟,秉承著自己獨特的理念去對待藝術,對待教育。
生活派的留學生
舒怡將天工開悟藝術團稱為自己的藝術創業,她號召學者型的藝術家來做藝術文脈的梳理,以知識分子的身份做文化的深度傳承。“現在的互聯網很方便,如果我想讓墨西哥的民眾看到我們的展覽,通過這個巨大的虛擬數據庫就可以完成,不必要非得跑去墨西哥當地。”舒怡希望和朋友們共同打造一個公共藝術領域的跨國家、跨文化、跨學術的交流平臺。
要打造藝術的多國交流平臺,舒怡的海外學者經歷就是一次很好的實踐和優越教育。舒怡感覺自己的收獲比一般訪問學者更為豐富的原因就在于自己大膽的個性。“在進入一個新的環境時,人們是有文化惰性的。相比于年輕人,一般中年人可能不太愿意從自己熟悉的文化氛圍中走出來,這樣就錯失了許多和外國人交流的機會。”而舒怡則敢于去說、去做,走出課堂去生活中實踐、學習。在英國辦畫展的時候,從定場地、聯系嘉賓到展覽宣傳,都需要舒怡親自和當地人打交道,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她深深地體會到了英國人那種理性的思考和生活方式。